香港《南华早报》5月14日文章,原题:中国科幻小说的新黄金时代及其折射出的社会变化与作家们希望全世界看到的未来和故事 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前,中国的科幻小说鲜为人知。如今已有两部获奖作品正被改编为电影,这标志着中国科幻小说进入转折点。去年,中国出版约104种原创科幻图书——相比之下,前年为75种,以及461篇中短篇科幻小说。
某科幻群体的联合创始人王侃瑜见证了中国科幻小说近年的增长,“这是中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期。过去,我们很难为我们的活动找到赞助。但如今有人主动找上门提供支持。”“这是市场奇迹”,作家王瑶在谈到中国科幻小说被译成外文并改编为电影时说,“10年前,我们从未想象过将会有这些机会。”
中国科幻小说的首个黄金时代并非当下,而是刚开始改革开放的1978年至1983年。当时科幻小说被认为(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有关部门曾指定作家撰写这类题材的书籍。30多年后,当今的黄金时代与当初大不相同,但仍受到政府支持。中国去年印发的科技进步行动计划纲要表示,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有关政策包括设立国家科幻奖等。此外,相关商业利益也在支持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一些优秀作品将被开发为利润丰厚的衍生产品,包括电影、产品和视频游戏等。
尽管投资者紧盯科幻小说的娱乐价值潜力,但这种文学本身的价值尚未得到高度认可。王侃瑜说:“作家从科幻小说创作中获得的收入很低。”
王瑶认为科幻小说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创造利润,还“有助于我们理解时代并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难题。科幻小说家知晓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他们正思考中国人在此过程中所处位置和我们的责任。”“与西方国家不同,我们并没有悠久的文化创意产业传统”,王说,如今中国的科幻产业仅有约100名作家、出版商和制片商,而美国超过4000人。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