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电影走出去传来捷报——由陆川执导、迪士尼出品的中国首部自然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在北美地区上映,以开画仅3.4%的排片比拿下北美首周末515万美元的票房,成为上映新片首周末的票房冠军。该片还得到了北美观众和评论界的好评,观者称其“展示了中国无穷的魅力和大自然的魔法”。有关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借船出海”的话题再度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中外合拍势头正劲,艺术水准仍待提高
2016年,中国影视公司集体“借船出海”,或就单个项目合作,或入股收购海外有潜力的影视公司。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完成合拍影片73部,占国产影片总数的十分之一。除了《我们诞生在中国》,从近期在全球各地上映的电影片单亦可看出中外合拍的势头正劲:《长城》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乐视影业与美国的传奇影业、环球影业联合出品,张艺谋担纲导演;《金刚:骷髅岛》是万达收购传奇影业之后推出的项目,中国影星景甜饰演重要角色;《一条狗的使命》的投资方中,有阿里影业的身影;《血战钢锯岭》的背后有着影联传媒、凤凰传奇影业等多家中国影视公司。越来越多热门电影拥有“中国血统”,越来越多中国电影人、中国形象、中国元素、中国故事进入海外观众的视野之中,这些现象似乎昭示着,中国电影产业在世界电影市场越来越有话语权。
然而,量变不等于质变。“借船出海”是发展迅猛、资金充足的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的一种方式,但中国电影能否通过这种途径被其他国家的观众喜欢并认同,进而实现传播中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的目的,还得靠质量说话。从中外合拍片的现状来看,虽然数量激增,投资规模、合作方式、公众关注度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产业的喧嚣尚未带来电影艺术水准的跨越式提高。大手笔的“买买买”后,很多中国投资方在外国影视公司的权限仍停留在宣传、发行、投资等层面,对影片制作的话语权不大,能从中学到的创作方法、制作技术乃至全产业链资源配置的知识就更少了。一些创作者将商业获利置于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之上,把中外面孔胡乱混搭,让中外文化生硬嫁接,结果不中不西,不土不洋,既难以获得中国观众的认可,也无法得到外国观众的喜爱。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发布《2016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俄、日、韩等16个周边国家的样本受众对各国电影打分,排名前三的是美国电影3.39分、英国电影3.14分、法国电影3.04分,中国电影只有2.66分。仅有17.08%的受访者2016年观看了11部以上的中国电影,而28%的受访者表示去年没有观看过中国电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认为,中国电影在海外观众心中的认知度仍然不高,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工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就包括近年流行的“借船出海”方式。中外合拍片尚未寻得要领,如何将中外文化融合得体,这一难题焦灼着许多中国电影人的心。
不能只关注获利多少,还要有价值判断
陆川接受《今日影评》采访时表示,不管哪国观众,他们不在乎电影资金来自哪里,能吸引他们的只有好故事、好电影。但只用一两个中国演员“打酱油”,拼凑几个中国文化元素,不能叫中国电影,也不是我们想要的合拍作品,更称不上中国文化的突围。所以,中国电影走出去必须借外国的“船”装中国的“货”,将中国精神巧妙而深度地植入进去,这需要长时间的作品打磨与合拍实践的经验积累。黄会林对此深以为然。她说,在国际合作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获利多少,还要进行价值判断。唯有那种运用中国独特的人文视野和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诠释出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魅力的合拍片,才是成功的中外合拍。
除了创作层面的问题要考量,合拍还有很多技术层面的难题需磨合。加拿大导演马特·辛波强调,在同一个工作组里,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体系的工作人群,建立快速沟通的机制、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跨文化合作,不能天真地期待那些挑战和冲突可以自然化解,一定要去观察、倾听、交流,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合拍效果,电影业才能共同繁荣发展。近日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行的第四届美中影视产业博览会发布会上,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也谈到了这个话题:“中国电影业已进入全面崛起的时期。随着中外互相借鉴、交流合作的成功经验越来越多,中外合拍一定能摸索一套相对成熟的产品开发创作模式,使更多蕴藏着中国文化和主流价值的优秀电影走向全球,获得国外市场的认可。”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