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碧眼,端着枸杞茶——这就是《西游记》的译者EvaLüdiKong(中文名林小发)。在第68届法兰克福书展上,德国雷克拉姆(Reclam)出版社首发德文版《西游记》。朗诵会之后,EvaLüdiKong接受了法兰克福记者团的采访,采访过程全程使用中文,流畅无阻!其中,她对中国网的问题回答如下:
中国网:您所翻译的《西游记》是第一部德译本吗?
EvaLüdiKong:不是的。以前出版过一部《西游记》的徳译本,但是删减版,内容大约只有中文原版的四分之一。我所翻译的是完全未删减的,因此可以算是第一本完整的德译本。我用的中文原版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西游记》,这个版本以清代的《西游证道书》为底本。相对于更常见的明版本,这个版本经过了一些文笔润色,也删掉了一些描述性的诗歌。比如,师徒四人取经路上遇到一座山,这座山怎样怎样。如果把这种描述性的诗全都翻译成德语,会占很大的篇幅,而且也不太符合德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觉得这个版本对德国读者来说是最合适的。
在德国有多少人知道《西游记》?
非常少。练气功、太极拳,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可能听说过《西游记》的一些片段。但是,作为文学作品却鲜为人知。对于这么伟大的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实在是非常可惜。
您为什么想到翻译《西游记》?一共花了多长时间?
我是从2000年开始翻译的,陆陆续续翻译了10多年。在此期间,我在取得了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主要是为了给这个翻译工程做一个扎实的铺垫。翻译的原因是,这本书给我打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读了之后我很想继续深入了解,也很想分享给德文读者,于是就开始翻译。一开始没有找到愿意出版的出版社,但我还是继续翻译,直到我翻译到60多回的时候,才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从一个职业翻译的角度看,我这样毫无保障地翻译这么大的一部著作是非常不明智的。但是,我觉得非常值得,因为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心态的调整。
您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翻译中遇到很多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如果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真正投入其中,从原意本身去理解。比如出现在回目和诗词中的一些道教术语,如金公木母、婴儿姹女等,直接字面翻译成德语很容易,但这不是我的翻译方式。我认为翻译之前必须理解透彻,否则无法把真正含义传达给读者。因此,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这些内容,读了很多文献,也请教过佛学院和道学院的人。
您觉得,对于德国读者来说,最难以接受的是什么?在翻译过程中,您是怎么处理的?
德国读者最难接受的应该是关于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因为这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比如说,“修行”这个词,对中国读者来说很普通的概念,德国读者却不能直接理解。但是我没有作任何删减,也没有做内容调整,而是做了适量的注解,帮助读者理解。另外,就是译文和原版的风格要尽可能的接近,这也包括行文的流畅程度以及诗词的韵律等。因此,我读了大量的德国经典作品来修炼自己的德语文笔,其中歌德的作品对我帮助很大。
您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还是当代文学?
我很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大的世界观。比如《道德经》、《中庸》、《大学》都包含这一种思维方式。当今社会,人有点飘,没有根。我从中国传统的思想里面能得到很多,对我的日常生活也很有帮助,佛教是其中一个。比如,佛教很关心人的心理。而心理问题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西游记》就可以从这个层面来解读。师徒四人取经的过程可以看做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也就是一个人逐渐释放内心负面的东西、获得自由的过程。从这个层面来说,这部作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接受情况如何?
整体上说,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接受参差不齐,德国的文学界还没有系统地接纳中国文学。所见书籍都是单本,出自不同的出版社,比较散。不过,目前情况逐渐好转,中国文学已被正规的德国文学出版社看重,如本次出版《西游记》的雷克拉姆出版社就是专门出世界文学名著的大出版社。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现在学中文的人多,但真正精通中文的人还是不够。我们有很优秀的汉学家,但是德语文笔很好的也不多。以前,有一种称谓是“汉学家德语”,就是说译文太接近中文的表达习惯,反倒使得德语文笔不流畅,或者有点别扭。
现在,中国正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中国文化。您认为,中国文学应该如何“走出去”?
推广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是选择对象国可以接受的方式,这就需要搭建桥梁的人,比如长时间在德国生活的中国人,或者长时间在中国生活的德国人。假如缺少这样的中介人,很容易走进“一相情愿”的局面——一方一片热情,而对方不能接受。
您现在哪里生活?下一步的翻译计划是什么?
我在中国杭州生活了25年,现在刚回到瑞士。在中国的时候,我主要做翻译和讲师,回国后我主要会讲中国传统思想儒释道的基本概念。我现在正在翻译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写的《中国艺术哲学》。
人物介绍:
瑞士人,生于1968年,始读苏黎世大学汉学系,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2004年浙江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和中国美术学院中德艺术研究生院,如今进行文学翻译、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播等工作。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2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