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作家何建明在一年前,接受上海市宣传部和上海市作协的邀约,请他为上海、为浦东创作一部报告文学。何建明查阅逾千万字材料和文献档案,采访上百位浦东开发开放亲历者,实地踏访浦东城乡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现场,书写下了浦东开发开放二十八年间取得的伟大成就,写成了40万字的《浦东史诗》。作为第一部全景展现浦东开发开放伟大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浦东史诗》已于近日出版。
11月28日,何建明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对上海的独特认识和创作历程。
在何建明看来,“上海”其实是一个动词,“地名往往是人们慢慢叫出来的,到海上去,到海上去!上海从一片泥滩发展成航运贸易中的中坚城市,这其中就有着上海人闯荡海上的激情和大气。”
“城市和人是一样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公园,都有其生命力,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丑小鸭’长成天使。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一个城市的成长和成熟过程呢?”何建明说,“人们常常会关注战争中的英雄,但是创造出一座伟大城市的人们,他们难道不是英雄吗?在数百个日夜不休的创作中,让我最感动的,就是‘人’。”
何建明
“丑小鸭”浦东
30多年前,何建明还是北京解放军某兵种总部机关的一名军官,正值适婚年龄的他结识了一位上海静安区高校的女学生。当时谈恋爱基本都是去外滩轧马路(逛街)。到了外滩,何建明说自己算是长了见识——夜光下,一垛齐胸高的水泥防汛墙,列队排着各式各样男男女女。其壮观程度令何建明惊诧万分,这样的人潮让何建明感到不适,于是建议“女朋友”摆渡去外滩对岸人烟稀少的浦东走走。哪料“女朋友”脸一黑回道:“侬戆伐啦?那是浦东,不是上海!”
何建明笑道,他的“上海之恋”就此悲惨地结束了,但却又在脑海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浦东不是“上海”。对于老上海人来说,何建明的故事并不陌生。那片荒凉贫瘠的土地让老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俗语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浦东的尴尬地位。
“浦东改革开放,第一个要说的,老市长汪道涵和老书记陈国栋。那个时候上海已经是中国工业主要基地、财政收入占全国六分之一。可是,这座城市也有着几大畸形状态,‘人口密度过大’‘人均住房面积太小’‘建筑密度太高’‘三废污染严重’。”何建明说,当初上海滩的“烂泥路”和“弄堂水”可不好蹚,于是中央将这副重任交给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政治家来挑。
何建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调研浦东开发历史时,发现上海人对汪道涵当年致力浦东开发开放格外推崇,并认为他是重要的“始作俑者”之一。
“他在执政的那些年里,其实眼睛和心里一直向东望着。”一位“老浦东”这样对何建明说。在汪道涵和陈国栋这些有远见的领导者倡导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几年里,上海上下展开了一轮又一轮“上海向何处去”的大讨论,也正是这样的一轮又一轮讨论,激发了全市干部特别是知识分子们的热情与激情、智慧与思考,并且渐渐形成了较集中的“向东看”——浦东开发的念头与想法。
1990年春天邓小平一锤定音拍板“浦东开发开放”,从此,前后几任上海市领导人围绕这一目标全力以赴殚精竭虑。“向前迈的每一步都艰难重重,江泽民就任上海市市长时,是‘城市病’大爆发的时期,每时每刻都需要领导班子思考出路在何方;朱镕基接任上海市市长时,发现财政收入不升反降,开发要钱而上缴中央的财政又不能少,平衡在哪里,开发浦东的资金哪里去找;被称为‘浦东先生’的浦东新区第一位管委会主任赵启正,为改善百姓生活而四处奔走,时常不被理解反受斥责……”
何建明说,无论是这些执政的领导,还是参与建设的普通上海市民,都让他重新对上海改观。“对上海的固有印象是精明、精致、精细,如今我认为是大气、大手笔、大情怀,从开始时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三通一平’、招商引资、在一张白纸上勾勒最初的线条,到持续多年的高歌猛进,各项事业和产业的规模层次都得到飞速提升,这一路的变化离开不他们的推动和努力。”
近30年来,浦东如同沧海桑田发生巨变。再也不会有人说“那是浦东,不是上海”,恰恰相反,浦东打上了上海改革开放的鲜明印记,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一张王牌”。
南浦大桥
于1991年12月1日正式通车的南浦大桥,是第一条由我国人民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它像一条昂首盘旋的巨龙,横卧在黄浦江上,是上海人“一步跨过黄浦江”的百年梦想的象征。
2002年五一黄金周,金茂大厦下游人如织。
位于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701号的上海钻石交易中心大厦,当地人口中的“上钻所”,听起来像“上交所”,看上去不起眼的大厦,从最初萌生想法,到一年能上缴五六亿税收,上海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五大钻石交易中心之一,也是浦东开发精神的一个典型体现。
金茂大厦,底部是640根插入地下81米深的钢管连接成的64米乘64米的巨大“底座”,当时灌注这块大基坑,建设者调动了全上海所有重要的水泥搅拌机,日夜奋战64个小时;为了确保上海中心这么高大的楼宇在不同天气有好的光线,大厦每一块内幕墙玻璃放置了24个阳光感应器,通过智能窗帘自动“追着太阳跑”,达到自然的照明效果。
2005年12月10日,中国第一座外海跨海大桥上海东海大桥正式通车。
东海大桥施工队上百人团队,在32公里海面上“圈在用小舢板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坚持上千天劳作,与海浪台风斗,与远离家人的孤独抗争,胜利完成海上施工。
何建明说,写上海是一件幸运的事,除了有机会认识那些伟大建筑的出生过程和肌体结构,也了解其中凝聚的汗水和智慧,这体现了上海吸收先进科技、开放包容的特质。
上海有条“爱情河”
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不可能只有建筑。“从地理文化上来说,上海也是个非常浪漫的城市。”何建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海人愿把黄浦江视作自己的“母亲河”,它仅是对于上海人而言。毕竟没有黄浦江,也就没有了“阿拉”上海人。然而多数上海人并没有意识到:黄浦江其实还是一条世界上最富情调和浪漫的爱情之河。
“是这条爱河,让一对苦苦相思了千年、深情凝望了百年的恋人终于修成正果,重新拥抱在一起,以罕有的方式,演绎了一曲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经典爱情诗篇,这对情深意长的恋人便是‘浦东’与‘浦西’。”何建明说,每当夜晚,只须在外滩两岸走一走、看一看,再神思飞扬一下,难道不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气势磅礡、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盛大无比的“婚礼”中吗?而这永不落幕的婚礼主人便是浦东、浦西这对世纪重逢的“新郎”“新娘”。
何建明说,上海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像一个妖娆的女人,又使你对它琢磨不透;有时它又像一本书,里面有许多你未知的知识。总之当你靠近它的时候,会发现一定可以获得许多收获。浦东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到攻坚破冰的“试验田”……浦东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留下了深深足迹。
“浦东的经验,就是走向世界的经验。每一个上海人都应该了解一下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每一个中国的城市都可以借鉴其中的发展经验。”何建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写下的这本《浦东史诗》只是一个“序曲”,真正的浦东史诗还在继续谱写和延伸。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