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芮瑞娜(Lena Rydholm),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语言文献学系中文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主要为诗歌、小说、文学理论、语体风格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
中国的虚构文学理论在全球化世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西方范式不能适应中国的文学经验,这是否说明它有何问题?中国的虚构文学理论是否能使西方研究者对虚构的“真实”本质有更深的理解,是否能质疑以欧洲为中心的观点和范式,并为创造更“客观”的虚构文学的跨文化理论做出贡献?芮瑞娜教授在其主讲的“中西文论与虚构文学的跨文化理论研究”讲座中,通过对中国小说和古今虚构文学理论探讨了这些问题。会后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针对其讲座内容对芮瑞娜教授进行了采访,现整理成稿。
壹
您在讲座中谈到,西方学者在进行中西文学与中西文化比较时,经常将视野集中在“术语”问题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及研究“术语”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芮瑞娜:我认为研究“术语”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术语本身就非常重要。与普通词汇不同,术语往往拥有复杂的生成背景与悠久的使用传统,具有抽象性、多义性与模糊性等特点。术语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会随着时间而演化,并且会受到其他社会思想文化活动的影响,在不同的文本中逐渐形成一套特殊的意义符号,并在不断的再解读与再定义过程中产生新的含义。正是因为术语的这种特殊性,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到这些问题,即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东方与西方的术语之异同是什么?是否能用东方或西方的术语解读对方的文学现象等等。以“文学”为例,“文学”这个术语与英语中的“literature”并不是天然对应的,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文学,首先应该厘清中国的“文学”概念包括哪些范畴,与“literature”的含义有哪些重叠与相异的部分,而不是直接用“literature”的含义来讨论中国文学中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讨论术语的意义,还需要研究其使用范式与边界,梳理其历史沿革,才能够比较全面、完整地理解一个术语的全貌。我认为,无论是在自然科学研究还是在人文科学研究中,都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研究,界定术语问题也是在界定我们的研究边界。最重要的是,研究术语问题的这个过程本身即体现出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的思路,我们怎样理解术语可以说就是怎样理解另一种文化。
贰
西方汉学界与比较文学界对于如何进行中西文学与文论的比较研究这个论题进行过一番探索,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寻找一种中西比较的模式和方法,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芮瑞娜:正如我在讲座中所说,任何一种跨文化的文学理论都有一定的缺点,也就是说起存在着片面性。我个人更加提倡多元化的方法,即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境中运用不同的理论展开研究,而不仅仅只采用某种范式进行研究。因为处于不同时代与不同文化中的文学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采用某种概括化的理论去研究复杂的文学问题是很艰难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跨文化文学研究时,首先应该明确我们的研究对象,然后再根据研究对象选取合适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语境中选取最合适的理论与方法,而不局限于西方或东方。
叁
在当前多元化的语境下,您认为西方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学与文化?
芮瑞娜:我在讲座中探讨了中国的“小说”与西方的“fiction”之间的跨文化理解问题,以及如何站在中西比较的角度展开文学研究等问题。在我看来,东西方之间只有基于共同的理解,才能够真正地互相交流。而理解是建立在双方互相了解,互相欣赏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真正的理解是能够认识到双方文化其实是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因此,不能把自己文化中的标准直接套用到另一种文化之中。其实,并不存在一种通用的、完善的概念或者研究方法。以小说的跨文化理解为例,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中西方小说之间并无艺术上的高低之分,且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确定的“小说”概念。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小说时,只有通过仔细阅读与认真理解,并结合具体研究对象与语境,选取最合适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如此才能真正地欣赏中国的作品与中国的文化。我认为中西文学之间是可以进行讨论的,双方完全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欣赏。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