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娜,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悉尼大学访问研究员,北京大学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长期从事影视译制与传播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Perspectives、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Journal of Audiovisual Translation、《中国翻译》《现代传播》《当代电影》等SSCI、A&HCI、CSSCI等重要刊物发表影视翻译相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撰写专著《中国无声电影翻译研究》,译著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 in China在英出版,编著《中外影视互译合作》系列蓝皮书。学术兼职包括国际A&HCI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客座主编,国际期刊 Journal of Audiovisual Translation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会议Language & Media顾问委员会委员,Routledge出版社书稿评审专家。
当下就是最好的时候
“当下是最好的时候”,谈及目前中国影视“走出去”,金教授说道。在北美外国电影票房排行中能排进前几十名的中国电影,比如《英雄》《一代宗师》等著名电影,曾经都遭遇上映前被雪藏。而如今很多中国大片在海外可以同步上映,不仅仅是《流浪地球》这样呼声很高的电影,包括贺岁片以及平时上映的中国大片,也是在力求海外同步上映。
同时她也表示,同步上映目前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同步上映版的电影,通常只有字幕翻译而没有配音翻译,加上字幕译者的专业化程度不够等因素,容易给观众带来不佳的观影感受,增加电影剧情的理解难度,甚至产生误解。
“我国新媒体平台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处于劣势”,金教授认为,我国新媒体平台虽然在国内有大量订阅用户,但由于只有中文,没办法在外国观众当中打开市场。“南非的影视作品本地化做的比较好,在其平台上的影视作品有的会译成全球34种语言发布。比如买下《流浪地球》的版权后制作出的英文配音版,电影主演吴京的配音演员音色甚至几乎和吴京一模一样。”如果中国影视想要真正“走出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平台以及促进作品本地化是关键。
未来需要建立我国影视研究型学术期刊
金教授曾担任A&HCI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客座主编,她表示,目前我国影视研究学术界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是非常小,而且也没有国际英文期刊平台,未来我国还是需要建设属于自己的影视领域研究型国际学术期刊。“学术的影响是更加深远的,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出我国的声音,未来西方的学生、学者在学习研究中国影视时才会了解、参考和引用我国学者提出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地采用西方学者的观点”。
国际影视翻译人才培养在路上
我国影视互译人才专门储备从上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但作为真正的专业培养,即开设影视翻译专业本科始于2003年。谈及我国影视互译人才培养,金教授作为长期从事影视译制与传播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的专家,有许多想说。目前影视翻译人才培养不仅局限于中国学生,从2016年起开始招收影视翻译方向的国际硕士和博士,重点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视翻译人才。她认为,培养出譬如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视翻译人才,有利于推动中国影视海外本地化,促进中国影视“走出去”。目前国际影视翻译硕、博士是非常新颖的人才培养走向,还有着漫长的发展道路,但未来一定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壮大,金教授对此充满期待。
影视交流互鉴平台建设有效果
金教授目前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影视交流互鉴平台。搭建与国际影视传播领域专家进行日常交流的平台——每月向专家推送三期中国影视选粹,分别精选最新的五部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给60多个国家的260多个嘉宾进行推介。如果专家对作品有兴趣,该平台可以帮助专家建立联系,进一步推动合作。同时定期举办影视翻译研修班,邀请相关国际专家来华研修,他们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到中国影视的发展情况,与中国同行面对面深度交流。通过举办研修班,《中国通史》《琅琊榜》《舌尖上的中国》《生活启示录》等中国作品目前已译成英语、西班牙语、哈萨克语、斯瓦西里语等语种在海外放映。
2025-01-16
2025-01-15
2025-01-14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