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与中国道路论坛——北美洲、大洋洲区域分论坛”成功召开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

2022-09-05


前言导读

北京时间2022年9月3日8时,世界汉学中心与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世界文明与中国道路论坛——北美洲、大洋洲汉学与中国文明对话”区域云论坛召开。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徐宝锋教授致开幕词;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俞森林教授主持主旨发言环节;新疆大学天山学者傅守祥教授、南昌大学赖文斌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刘燕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显楷副教授分别主持圆桌会议环节,共计百余位的中外学者通过云端进行对话。

27595e4b5565cfab0014596514939b46.jpg

徐宝锋教授致开幕词

d9fb5a4306b3da08c58b4987e84c8d82.jpg

俞森林教授主持主旨发言环节



观点交流 思想盛宴


 观点交流,思想盛宴,本次汇聚多名中外学者,他们聚焦国际及国内学术前沿,传授新研究、新理念、新资讯,多位学者在大会上进行了精彩的主旨发言。大会学术气氛浓厚,为与会人员提供一场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盛宴,搭建一个启迪思维、交流经验、分享信息、促进合作的平台。以下为各位中外学者的发言内容整理,以飨关注汉学发展的各界人士。

919a9465d31fb32a942c9b3390d7bac8.jpg


图为参加此次论坛的中外学者


精彩主旨发言


1

中国哲学在欧洲学界的接受史

在主旨发言环节,瓦萨学院与武汉大学哲学系的万百安(Bryan W. Van Norden)教授回溯了中国哲学在欧洲学界的接受史,指出中国哲学从起初被重视到康德以降被排斥之原因在于欧洲帝国主义与伪科学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盛行。

f812bb9efc9fe190b8c00cde2f9f82f9.jpg

瓦萨学院与武汉大学哲学系

万百安(Bryan W. Van Norden)

2

《仪礼》英译的特点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邓联健教授分析了传教士施约翰(John Steel)《仪礼》英译的特点及其在西学界之接受,指出19世纪晚期西方汉学之专业化转向促成了近代西方人中国文化观的正向转变。

3bf3bd4d6b9c53c9344fcf62d46931bc.jpg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邓联健

3

儒莲的《老子》译本


南开大学哲学院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主任邰谧侠(Misha TADD)分析了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老子》译本中数条注释的底本注疏来源与其欧洲传译,以全球老学方法梳理了《老子》跨语言文化的解释谱系,展示了全球视角下老子哲学之完整理解的可能。

a76a34d973e98915c7d5121931fb86be.jpg

南开大学哲学院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主任

邰谧侠

4

早期《道德经》英译本

天津外国语大学蔡觉敏副教授追溯了数部早期《道德经》英译本中对“自然”的翻译与阐释,指出所译“nature”对其自然化之“误读”暗合彼时浪漫文学思潮向古老东方寻求社会危机解决方案之动机,揭示出以“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所蕴含的普遍意义。

8a67de3c72089cd011a470ef4f683085.jpg

天津外国语大学

蔡觉敏

5

《道德经》中“天道”

北京大学哲学学院马思劢(Thomas Michael)教授剖析了《道德经》中“天道”概念,指出其蕴含对“正义”的肯认及对正义实践的指导作用,反驳了将道家哲学视为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的论断。

a5d96f770f369f5861adbc2346de62f8.jpg

北京大学哲学学院

马思劢(Thomas Michael)

6

易学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伟荣教授分析了美国汉学家艾周思(Joseph A. Adler)易学研究的贡献与不足,从解析其象数易学中数个概念误读入手,围绕其易学研究探析了跨文化语境下汉学与翻译的辩证关系。

c120ac9396390169da8a15ef39daced4.jpg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李伟荣

7

女传教士性别意识的演变与发展

在接下来的“汉学与跨文明对话”圆桌论坛上,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韩祎然从文化比较视角出发考察清末民初美国来华女传教士性别意识的演变与发展,展现了这一群体在自身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为实现身份认同、达成文化沟通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9673264461b83e1327980ffe0456fdfd.jpg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韩祎然

8

汉代六经的经典建构及“天命”的历史叙事

华东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 Daniel Sarafinas 研究员参照埃森施塔特(S.N. Eisenstadt)文明论模型分析汉代六经的经典建构及“天命”的历史叙事,描述“经验”与“超验”二世界张力的“中国式表达”,在话语领域内展现自周至汉中国成为“儒教国家”的发生史,为华夏文明身份建构研究提供新视角。

7e4f07b7d7e6a0675a5253a038fc6ae9.jpg

华东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

Daniel Sarafinas 

9

考察朱利安笔下所描绘的“中国”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张慕良副教授从法国学者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的哲学思考起点出发考察其笔下所描绘的”中国“,指出此一描绘是西方哲学自我纠偏的言说,进而探查了“中国”何以成为哲学问题思考的文化资源与中国哲学合理发展的可能路径

96002d49ac65ec75bb2e00be752c5a95.jpg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张慕良

10

中国作品的全球文化旅行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傅守祥教授通过分析寒山诗与《花木兰》等中国作品的全球文化旅行,指出非敌意式的“创造性误读”在思想生成与文化传播中正向博弈与文化增值的价值,呼吁以开放心态投入文化碰撞,促进“和而不同”的文化交往。

7887c47df4c1f46536a713f6f22784c9.jpg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傅守祥


“汉学与跨文明对话”



晚间的“汉学与跨文明对话”圆桌论坛围绕译介与研究、翻译与诠释、诠释与共鸣三个专题展开。


1

《周易参同契》的美国百年译介传播史

在“译介与研究”专题中,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梁勇博士系统梳理了中国道家早期经典《周易参同契》的美国百年译介传播史,重点分析其在美国首个译本之产生的背景、翻译过程及影响等因素,围绕该书引发的汉学对话探讨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的当代跨文明交流机制。

f5b1e05c538fc2021c1a5edc5cb87463.jpg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梁勇

2

张磊夫的东汉三国史研究

来自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王鹏分析了澳大利亚汉学家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的东汉三国史研究之方法、特点与译介策略,结合国外相关评价展现其著译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进而探讨了中国文化典籍海外传译的方式和路径。

94ea58ce93fe238b2d15878cdd4e0f1a.jpg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王鹏

3

考辨西里尔·白之译《红楼梦》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显楷副教授考辨了英\美国汉学家西里尔·白之(Cyril Birch)所译《红楼梦》选段与《红楼梦》诸抄本及刻本内容之关系,指出白之译文所据底本实乃综合了《红楼梦》不同抄本与刻本。

03860414eb8e5a8497a432afc1b1e329.jpg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任显楷

4

英国汉学家闵福德的翻译观

在“翻译与诠释”专题中,来自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陈林博士分析了英国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的翻译观,将其概括为“译者'知音‘论"并与刘勰“知音”之说作比,指出前者更近于中国传统阐释学,在强调翻译之跨文化阐释之共通性时易忽视其变异性。

d889ba24986fe97cce167f0c69523d18.jpg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陈林

5

巴尔福华兹生的《庄子》译本

来自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赵自强博士从副文本理论出发分析对比了英国汉学家巴尔福(F H.Balfour)与美国汉学家华兹生(Burton Watson)的《庄子》译本,指两者在副文本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共同促进了其文化传播的功能性发挥。

3dc983d0b0a18cf13537757b8ddb56b9.jpg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赵自强

6

回溯笛卡尔式心灵实体


华侨大学哲学系教师田凯文(Kevin J. Turner)博士回溯笛卡尔式心灵实体(res cogitans)预设在《孟子》传译与域外研究中的使用与影响,分析其可能的逻辑困境并提出以杜威之“‘心’作为动态意义系统”为替代方案,展示中国哲学中“心”的另一种翻译解读。

31296fad71cb75b2f22bdfae89300f09.jpg

华侨大学哲学系

田凯文(Kevin J. Turner)

7

陈荣捷英译《北溪字义》

在“诠释与共鸣”专题中,南昌大学哲学院赖文斌教授分析了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英译《北溪字义》之风格与方法及其在英语世界展现良好传播力的原因,进而探讨了朱子学术语的英译建构及中国哲学可能的翻译手法与思路。

2db827ed8270e4e4740c131bff730780.jpg

南昌大学哲学院

赖文斌

8

偶在性系统分析儒家三种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德安博(Paul J. D’Ambrosio)主任分析了偶在性系统(contingent system)中已运用于儒家天人观与伦理道德解释的三种模式,基于对儒家学说本位性理解提出“幸运的道德(moralities of luck)”这一“儒家模式”扩展该系统子项。

ead36b883225f7af87760303d06ba5c2.jpg

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

德安博(Paul J. D’Ambrosio)

9

美国汉学(中国学)与

国际新儒学研究的范式与特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刘燕主任围绕美国汉学家孟旦(Donald J. Munro)的儒学研究成果分析了美国汉学(中国学)与国际新儒学研究的范式与特点,探讨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儒家何以成为人类伦理道德与精神家园之重建的活水之源。

b69e82ac47b7b73692ea89f07b22dc3d.jpg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

刘燕


会议总结


 论坛的最后,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主任邰谧侠(Misha TADD)教授做会议总结。邰谧侠谈到,中外文明对话始终要建立在文明的平等沟通与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文化也需要“知音”,中外文化都在互相理解中升华。

e5e4d5aa457a9f449f5eab7eae7b49a1.jpg

南开大学哲学院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主任

邰谧侠(Misha TADD)


总结

中国和北美洲、大洋洲都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人民与北美洲、大洋洲人民密切的文化交流书写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史。厘清北美洲、大洋洲区域汉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中国与北美洲、大洋洲文明交流历程,对促进中国与北美洲、大洋洲文化友好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北美洲、大洋洲汉学与中国文明对话”区域云论坛之后,北京语言大学将逐次启动欧洲、拉美两大区域汉学论坛与“世界青年创新与发展论坛”,旨在推进构建全球汉学融通互鉴的话语体系和美美与共的跨文明交流机制,为中西文明比较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等议题提供广阔的讨论空间和研究视野。



责任编辑:黄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