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拾遗 | 早期传教士与西方科学著作翻译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

2022-12-05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主义者找到了前往中国及印度的航海路线,于是开始纷纷前往中国。与此同时,耶稣教会为了争取新教徒便开始了向东传教。在传教的同时,西方传教士还介绍了大量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采矿冶金、军事技术、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学、地图学等科学知识。

传教士大批来华是在明朝中后期。例如,1582年来华的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hoeus Ricci)、1618年来华的德国人邓玉函(JohannesSchreck)、1622年来华的德国人汤若望(JohannAdam)、1659年来华的比利时人南怀仁(Ferdinandus Verbiest)、1613年来华的意大利人艾儒略(Julius Aleni)等。

这些由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所展开的科技著作翻译活动,为我国之后科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加速了我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早期传教士与西方科学著作翻译成果,对于当下的汉学与中国学学科发展以及开展相关研究有重要意义。

利玛窦与徐光启等人合译的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前六卷),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该译本第一次把欧几里德几何学及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推理方法引入中国。从希腊文到文言文,《几何原本》的翻译绝非易事。明朝时,关于证明的术语匮乏,很多名词都因他们而生,例如:点、直线、平面、相似、外似等。

070ea06220cd891a01b5167c98e9b6ba.jpg

《几何原本》(前六卷)

1857年,数学家李善兰才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作翻译出版了《几何原本》后9卷,这9卷中他们秉承了徐光启、利玛窦译的前6卷体例,沿用了徐光启创造的名词术语,这个译本通称“清本”,与前6卷合起来的15卷本通称为“明清本”。从此,中国终于有了《几何原本》的一个“完本”。

几何学方面,利玛还与徐光启、李之藻等共同翻译了《同文算指》《测量法义》《圜容较义》等。《同文算指》是关于欧洲笔算的首部中文著作。万历三十六年(1608),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译成初稿。后李之藻又与徐光启参照中国传统算书共同研讨,进而编成定稿,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刊刻。翻译所用的主要西文底本是克拉维斯的《实用算术概要》(Epitome Arithmeticae Practicae, 1583),而在高次方程数值解等问题上还参考了德国数学家史迪菲尔(Michael Stifel )的《整数算术》(Arithmetica Integra, 1544)等著作,另外又从程大位《算法统宗》和周述学《神道大编历宗算会》等中国著作中选用了不少算题,以笔算求解。

afb88263c82be6216293358dc64ff055.jpg

《同文算指》

利玛窦所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为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图,该图于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后。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并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把子午线向左移动170度从而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这样,中国就自然而然位于该图的中心。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

04422ecefa2443e64c1501bbb0beea5a.jpg

《坤舆万国全图》的北美部分


由邓玉函口授、王徵笔述《远西奇器图说》3卷,于1627年在北京刊行。此书是首部为中国介绍西方机械知识的作品,有中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著作之誉。此本共四卷(《奇器图说》3卷,《诸器图说》1卷),为来鹿堂藏板1830年刊。在《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中,不少机械工程名词皆由王征翻译时所新创,并为后世所袭用,如“重心”、“杠杆”、“齿轮”,足见此书的重要性。至于插图方面,此书特别的地方是意大利工程师阿戈斯蒂诺·拉梅利(Agostino Ramelli)及维托里奥·宗卡(Vittorio Zonca),以及法国工程师雅克·贝松(Jacques Besson)的作品复制于此译本中。尽管是以中国风格绘画,但描绘欧洲机械的插图画得相当准确。

dc6faefd1e016709db936febff4fd434.jpg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泰西人身说概》,又名《人身说概》,是邓玉函于1621年到杭州传教,在杭州期间,与李之藻共同撰译。书分两卷。第一卷讲了骨骼、神经、体内脂肪、经脉、皮肤、躯体和血液。第二卷讲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舌头、触觉、发音的原理及形成。因其首次将西方人体解剖学译介入华,而备受医学史和中西交流史研究者关注。

ff0bb1e2652b5991010f9d4adc559e65.jpg

《泰西人身说概》


《坤舆格致》是汤若望为在历局期间,同中国学者杨之华、胡宏宪合作翻译了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于1550年撰写的论述16世纪欧洲开采、冶金技术的巨著《矿冶全书》,中译本定名为《坤舆格致》。《坤舆格致》共分12卷,涉及矿业和相关冶金工序的每个阶段。其内容包括矿山管理、开采原理、勘探技术、采矿技术、采矿工具和设备、检验矿石物方法,矿石熔炼法,贵金属与非金属分离法等等。

《矿冶全书》是德国矿物学家、医学家阿格里柯拉所著,被誉为西方矿物学的开山之作,这本书大体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冶金成就,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5d524819ea4b46b669ce593c5ec0ec1f.jpg

《坤舆格致》

由汤若望口述、焦勗整理成的《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主要介绍了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

《火攻挈要》是一部关于欧洲火炮的制造方法与火攻策略的汇集。全书约4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并附有插图40幅。上卷叙述制造火器的方法,包括造铳、造炮、造弹、造铳车、狼机、鸟枪、火箭、喷筒、火药、地雷。并连带介绍量尺的规格和比例,起重、运重、引重之机器,配料、选料、化铜的方法。中卷为制造、贮藏火药须知,试放新铳,装置各铳,运铳上台,上山下山及火攻的基本原理。下卷则为西铳之攻法,铸铳应防止的问题,守城、海战以及炮战有关事项。这部著作刊刻于1643年,它传播了欧洲16世纪的火炮制造知识,是明末有关西洋大炮的一本最权威的著作,一直到清朝中叶都很有影响。火炮制造涉及化学、数学、采矿、冶金等各方面,是多种科学技术的结晶。


龙华民编著的《地震解》,作于1624年北京发生大地震后,1624与1679年刻于北京。这本地震科普册子系统介绍了地震的成因、时空分布规律以及震前的宏观前兆。

龙华民在北京教堂的图书馆中找到了西洋有关地震方面的著作,翻译成中文,编为九章,依次为:“其一震有何故、其二震有几等、其三震因何地、其四震之声响、其五震几许大、其六震发有时、其七震几许久、其八震之预兆、其九震之诸征。”

68ae7abeb048ed479347b55549d352a6.jpg

《地震解》


艾儒略绘制的世界地图《万国全图》,目前常见的是载于1623年刊印在《职方外纪》卷首的《万国全图》,系在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基础上修订而成,分为东、西两半球,大致以亚洲与北美洲连结部位的亚泥俺(白令)海峡为界,经线的弧形,东半幅向东凸,西半幅向西凸。五大洲展布形态已与现代世界地图类似,图中山脉、河流、国家等名称沿走向标出。

950a5ec7d63215894a186e14f2b2ed79.jpg

《万国全图》

艾儒略编著的《职方外纪》,是第一部用汉语编著的简明世界地理著作。五卷出版于1623年,此书是继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之后详细介绍世界地理的文献,成为19世纪以前中国人学习欧洲地理的重要书籍。

e6ee8e6077eddcd6988e9c27f49a01d7.jpg

《职方外纪》

艾儒略编著的《西学凡》介绍了西方文化:文学、哲学、医学、民法、教规和神学,在该书中亚里斯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首次被介绍到中国。他另有《乾舆图记》《几何要法》等著作。


熊三拔编著的《简平仪说》一卷为天文学著作。“平仪”指西方的星盘(Astrolabe),“简平仪”是一种简化星盘。熊三拔在华期间曾制成简平仪一部,并向徐光启解说。徐光启根据自己的笔记撰成此书,并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秋刊刻于北京。书中第一部分为《名数》十二则,介绍了简平仪主要部件及其上、下两盘上的各种点与圈线。第二部分为《用法》十三条,解说了简平仪所具备的各种天文测量、计算与演示功能。除了观测功能,清初中国算学家还把简平仪视为投影几何学中“以量代算”方法的具体代表,因此对本书颇为重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弧三角以量代算之法实本于此,而今复推于测量,法简而用捷,亦可云数学之利器矣。”

f035d0affdb1a49a8c55a1d3ae3614ba.jpg

《简平仪说》

熊三拔编著的《泰西水法》是中国第一部介绍欧洲农田水利技术的专业著作,汇集当时欧洲科学的最新成就,向国人展示了螺旋原理、液压技术的具体应用,译著受到中国人的极大关注,在晚明至晚清期间广泛流传,对中国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称“是书皆记取水蓄水之法。”第一卷为龙尾车,用挈江河之水;第二卷为玉衡车,用挈井泉之水;第三卷为水库记,用蓄雨雪之水;第四卷为水法附余,讲寻泉作井之法,并附以疗病之水;第五卷为水法或问,备言水性;第六卷为诸器之图式。总目又对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进行了比较,对水利学作了较高的评价。明确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

0359e766342ee40fd10c1f581d47cfb9.jpg

《泰西水法》


高一志与韩云合译的《守圉全书》是明末一部非常重要,但流传不广的火器技术专著,其中节录了大量已经亡佚的关于火器技术的论述,并全面地介绍了西方铳台技术的内容。该书与以往的兵书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汇辑的主要是明朝人的著作、疏章及书信,即以当时人写当代史;二是收录大批与西学关系密切的明朝士大夫及本身即是基督徒的明朝官员的奏疏和文章。因此,西学传播构成了该书最为重要的内容,甚至可以说,《守圉全书》内涵西学内容和西学史料之多,在现存的明代文献之中应当是首屈一指的,因而具有特殊的文献意义及史料价值。

韩霖在正文及附论中,也对西洋筑城术多有介绍,散见城之患、城之所、城之基,城墙、护门、铳所、铳窗、眺台卷二之一、小城论卷二之二诸条。相应插图凡二十幅。《制器篇》“望远镜”(卷三之一)、《应变篇》“备火砲”卷七、《纠缪篇》“方敌台”卷八诸条,亦有零星论述。上述条目总计约五千字,可视作一个整体。


阳玛诺编著的《天问略》通过问答形式,阐明月相和交食原理、节气、昼夜和太阳运动,并突出阐述了用伽利略望远镜所发现的木星的四颗卫星、月球表面、金星盈亏、太阳黑子及银河带的星体结构等。

cd7c3067509c995b8329e4d9d279f91e.jpg

《天问略》

责任编辑:黄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