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中国学)是外国人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一座桥梁,是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的历史文化碰撞之后派生出来的一种学问,是中国文化另一种形式的自然延续。 汉学(中国学)的思潮几经变换,不断发展。为学界以及读者更好地了解、认识世界汉学界的学术成果产出,多维度呈现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图景,以“他者”之视角反观自身。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在世界汉学中心海外汉学数据库的资源支持下,特推出“海外汉学新书速递”栏目,以飨读者。 书名:《清代传统法秩序》 作者: 寺田浩明 译者: 王亚新 监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04 书籍简介 《清代传统法秩序》为提供给日本的大学法学院,讲授“中国法制史”或“东洋法制史”的教科书。 本书为日本著名法制史学者寺田浩明多年来研究中国法制史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从中国传统社会实际出发,借鉴西方近代法理论,总结了19世纪末以来中国法制史、社会史研究中各种论点,着眼于其中的法秩序,如诉讼、听讼、断罪等环节,考察了传统中国法的诸多面向,特别是清代中国的家族法、土地法、裁判制度与刑罚制度,总结了传统中国的契约与诉讼社会的特点。 书中言必有据,理论深刻,将法史考察与法理分析巧妙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地利用清代法律文献对各议题进行精辟的阐发,无疑是一本近年法制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作者简介 寺田浩明,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后任京都大学法学院教授,2018年荣休,现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明清时期的司法制度与纠纷解决,出版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与滋贺秀三、岸本美绪、夫马进合著)、《权利与冤抑》。 王亚新,京都大学法学硕士、博士,在日本的香川大学、九州大学等高校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8年到清华大学法学院任教,2019年荣休。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九十多篇,出版专著六部、译著四部。 中文译名:《中国学研究方法》 作者:武内义雄 译者: 单清华 / 许益菲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时间:2023.03 书籍简介 《中国学研究方法》是著名京都学派传人武内义雄为初学者所写的研究入门著作,全书分三部分:在总论中讲述资料的鉴别、辑佚、校雠、训诂、整理,为处理古代文献的必备程序;在文字学部分,作者分别介绍文字的形、音、义,新见迭出;在目录学部分,作者简要介绍古代文献的知识,强调文献批判与思想批判相结合。全书集中展现作者一生研究的心得,可谓京都中国学的核心方法。 作者简介 武内义雄(1886—1966),字谊卿,号述庵。京都大学文学博士,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获“文化功劳者”称号。师从狩野直喜,研究集清代考据学与日本汉学文献批判学之长,奠定了日本中国思想史研究基础。著有《论语之研究》《老子原始》等,另有《武内义雄全集》十卷行世。 单清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中日社会比较研究。 许益菲,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近世日本社会文化史,近年在《读书》《汉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中文译名:《中国的历史之路》(简称) 作者:伊懋可 译者:王湘云、李伯重 、张天虹、陈怡行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3 书籍简介 伊懋可在《中国的历史之路:基于社会和经济的阐释》中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和日本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成果做了精练的总结和理论提升。中国学者可以透过本书将那个年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学术断裂重新接续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认识近三四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新进展的学术脉络,在学术逻辑的轨道上,从中国经济史的事实出发建立超越此书的理论解释。 《中国的历史之路》(或译《中国历史的模式》,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1973)一书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论述:中华帝国为何能长期维持统一而没有像罗马帝国那样最终分裂?中国如何执中世纪各国经济之牛耳,并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古代中国如何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从落后于欧洲到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1600—1700 年又远远落后于欧洲大多数地方?作者提出了“高水平平衡陷阱”理论。他认为传统后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已达到没有工业-科学投入情况下的极限,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农业剩余产品递减,人均收入和人均需求下降;劳动力越来越便宜,而资源和资本越来越昂贵;耕作与运输技术已高度完善,难以再做简单的改进。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已经没有足够多的剩余来购买新技术,而且这种所谓高水平的发展也抑制了对新技术发明的需求。伊懋可认为“高水平平衡陷阱”是对中国文明之所以出现技术停滞,并且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一种充分解释。 作者简介 伊懋可(Mark Elvin,1938— ),剑桥大学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史、文化史、环境史。代表作有:《中国的历史之路》(另译《中国历史的模式》)、《大象的退却》等。 中文译名:《东洋史与西洋史之间》 作者:饭塚浩二 译者:张晶 、黄博典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2 书籍简介 作者从社会经济史及人文地理的立场出发,试图描绘真实的世界史——对存在于西方史和东方史之间的诸多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此书的主要观点,如伊斯兰文明对地中海世界形成的作用,以及成吉思汗征服欧亚大陆的贸易因素等,足以颠覆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此书可以称之为一部拨乱反正的私家文明史。 作者简介 饭塚浩二(1906-1970),20世纪日本人文地理学代表性学者之一。1930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32年留学于法国索邦大学,1953年获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立教大学经济学部教授、东京大学教授等。主要著作有《人文地理学说史》《亚洲之中的日本》《地理学与历史》《满蒙纪行》等,主要译著有《人文地理学原理》《印度的发现》等。 张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汉翻译、日语语言学。主要译著有《我的伯父周恩来》(日译)、《岩波日本史:明治维新》等。 黄博典,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博士,研究方向为日汉翻译。主要译著有《中国扶贫史》(日译)等。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致力于借助双方优势,凝聚汉学家力量,服务国家战略。 世界汉学中心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重要使命,致力于联络并激活遍布全球的汉学家,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学术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世界汉学与中国文学、出版、影视、艺术、文博等相关产业的对接机制。中心将通过数据库建设、学术出版、翻译服务、论坛会议、研习研修、智库咨询等方式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交流和学术往来互动。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2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