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9日-7月4日,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开幕式致贺信,引发了与会人士的热议。
由世界汉学中心邀请参会的著名汉学家马克林在开幕式上讲述了身为汉学家共同的心声,“身为汉学家,我们热爱中国和中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愿意用我们的声音让世界了解真实而美好的中国。”
7月3日晚,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与四十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展开交流研讨,共同领会主席重要贺信精神,广泛集智聚力,激荡思想火花,探讨“世界汉学该往何处去”的因应之策,以大会胜利召开这一汉学发展史里程碑为新起点,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汉学家的双重文化使命
汉学家置身于两种知识文明之间的学术背景和身份多元性,天然赋予了他们肩负文明对话、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双重文化使命。
与会汉学家们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让自己对文明使者的双重使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要站在人类文明互鉴的高度,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阐述、解读中国智慧。
阿齐兹在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大会发表主旨演讲
阿拉伯世界著名文学翻译家和汉学家阿齐兹教授说,时隔近四十年再踏入母校故土,回想起年少求学刻苦钻研中文的那些日子,很欣慰自己有能力、有意志可以克服困难,可以掌握一些中文,翻译一些书,把中国发展成果和中国文化介绍给阿拉伯世界。
阿格申·阿利耶夫在研讨会中进行发言
“祝你的梦想成为中国”。来自阿塞拜疆的阿格申·阿利耶夫教授将这句阿塞拜疆经典祝福语解释为“祝你心想事成”。他表示,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与中国互学互鉴是汉学家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韩国顺天乡大学中文系教授朴现圭引用中国古文来阐述汉学家的工作,既要体现传统,又要凸显时代,要理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演进的内在逻辑。
其米德策耶在研讨会中进行发言
蒙古国著名汉学家其米德策耶说,学者们共赴盛会,坦诚、率真交流、一起破除“文化误解”,开启文化对话,让汉学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新出发点。
正如汉学先驱理雅各所言,“透彻地掌握中国人的经书,亲自考察中国圣贤所建立的作为中国人道德、社会和政治生活基础的整个思想领域。”无数的汉学家,从认识中国到了解中国,再到研究中国,不断加深他们对中国的认知,言说中国事物、成为传播中国知识的话语权威。
以多元、平等的
对话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各国汉学家展开多元、平等的对话,发现、解决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真问题”,让中华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展现新的力量与贡献。
汉学家们高度肯定了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带来的多元、平等的对话机制。“和而不同,易地思之,求同存异。”国际鲁迅研究会会长朴宰雨教授将其概括为12个字。
莉莉亚娜在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大会发表主旨演讲
“为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产生中国知识作出重大贡献”。墨西哥汉学家、翻译家莉莉亚娜教授感慨道。
她用“第一次实现汉学学术的民主化”来概括本次大会:“文明不分强弱,国家不分大小,学术不分东西,这恰恰是习近平主席在文明倡议中‘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绝佳体现。”
“丝路合作让布隆迪经济发展看见了曙光,汉学家大会则给予我们平等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前所未有的机会,使我们能在汉学学术领域平等地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布隆迪青年汉学家班超说。
前智利驻华大使、安德烈斯贝略大学拉美研究中心主任雷耶斯·马塔教授指出,世界汉学理事会组建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对话,中国在自身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敞开沟通大门,积极谋求对话和讨论,共同探寻和平发展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
本次大会是一场各文化平等对话的盛会,与会汉学家来自世界各地,亦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度的“自我视角”和“他者视角”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会通,更是中国学者的“自我视角”和“他者视角”互相镜鉴。在对话中转化,在互鉴中发展,让世界用更加多元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中国。
相互依托、彼此融通、共同成就的世界汉学家人际网络
“合志同方,营道同术”,汉学家是中国文化的知音,相互依托、彼此融通、共同成就,是与中国人民千里共通途的知交典范。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建立了世界范围内汉学研究的人际网络,这样的平台在多极化时代背景下,对于不同文明增进了解、破除偏见、减少冲突至关重要。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表达了汉学家要勇担文明交流互鉴重任的瞩望,鼓舞了汉学家们的信心,让汉学家们感受到了来自中国政府对推动汉学发展的高度重视。
吴漠汀教授在研讨会中进行发言
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汉学中心主任,来自德国的吴漠汀教授说:“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让大家非常激动,中国政府的支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毕生从事汉学研究的信念。
拉希达在大会闭幕式进行分论坛学术总结
来自巴基斯坦的汉学家拉希达说:“我所在学校的汉学系有52年的历史,但是研究重点仍局限于汉语教学研究,参加此次世界汉学家大会让我开阔了眼界,希望能与世界汉学中心携手,在汉学系建设、经典互译等多个领域助力巴基斯坦的汉学发展。”
刚果布的青年汉学家李党说:“世界汉学家大会给未来的青年汉学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汉学在非洲还非常落后。中国政府的支持激励着我思考如何在非洲推动汉学研究,传播中国文化及声音。”
澳大利亚杜博妮教授与印度狄伯杰教授进行交流
其他汉学家也表达了他们广交同行友人的喜悦,来自阿富汗的青年学者杨乐表示,之前只认识十几位汉学家,通过本次大会,现在已经结识了一百多位汉学家。
世界汉学家大会第一次将凝聚汉学家力量、倾听汉学家声音扩展到整个世界的所有大洲,这离不开由北京语言大学倡议成立的世界汉学家理事会。该理事会目前已有来自63个国家的200余位专家成为注册会员,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十大语言文化区域。
文明交流互鉴的滨海国际会客厅
是汉学家的心灵栖息之所
朴宰雨教授是中国学界非常熟悉的韩国汉学家,也是国际知名汉学家,他经常奔走于世界各地参加汉学相关会议,他说:“很惊喜前一段时间可以入驻世界汉学中心,并收到邀请参加世界汉学家大会,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世界汉学家大会规模最大,研究领域最为广泛。这么多区域,这么多国家的汉学家进行学术交流、观点融合、文明互鉴,难能可贵。”
朴宰雨教授在世界汉学中心
为“新汉学计划”博士开设翻译讲座
朴宰雨教授提到的文明交流互鉴的滨海国际会客厅——世界汉学中心为汉学家们的学术科研活动提供了完备的各类设施和舒适的办公环境,为办公空间拓宽自由尺度,为汉学家的全方面、多层次联络沟通提供广阔平台。
世界汉学中心会议室之一
各国汉学家高度赞扬了本次大会高质量的学术讨论、充分的交流互动,打破了世界汉学研究各区域彼此孤立的局面,学者们在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了灵感和启发。
世界汉学中心举行学术交流冷餐会
有多位学者向同行发出了未来一起入驻世界汉学中心共同开展学术研究的邀约,来自泰国的汉学家谢玉冰教授邀请东盟国家的同行,重点关注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的搜集。来自德国的吴漠汀号召多位汉学家合作撰写列国汉学史书籍。
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执行机构——世界汉学中心
自成立以来,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执行机构——世界汉学中心已开展了一系列务实性工作:先后成立蒙古国、乌拉圭、土耳其、尼泊尔汉学家理事会以及世界汉学家理事会顾问委员会;联合创立“卡扎尔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相继成立乌克兰语翻译中心、拉美汉学与文化中心、阿塞拜疆汉学中心、约旦汉学中心、中日翻译中心;在中国经典著作多语种翻译出版、中外教育学术交流探讨、汉学家对话交流机制建设等多方面均有实质性进展。世界汉学中心有效推动各国建立本国汉学研究者网络、举办区域性国际活动、执行理事会有关项目、综合本国汉学信息和学术成果的进程。
再次回问,汉学家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汉学家们以实际行动进行回答。
切入现实问题以照见世界和平发展,介入现实对话以关怀人类未来命运,以学术实践探索中华文化传播有效路径的无限可能,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站在人类文明互鉴的高度,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阐述、解读中国思想、中国理念和中国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的经验智慧。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