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2023年10月23日 第 10 版)刊发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徐宝锋署名文章《深化汉学发展 助力文明互鉴》。原文转发如下: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间,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了十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热烈反响。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理解中国的重要力量,汉学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汉学是海外关于传统的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学问,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汉学家是中外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知识群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汉学家工作,在2023年7月3日给“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的贺信中明确指出,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他希望各国汉学家作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深化世界汉学研究,挖掘和利用好海外汉学家这支文明互鉴的有生力量,对“一带一路”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海外有108个国家有汉学家,至今共有8091名汉学家(包括已故汉学家),898所汉学机构,302种汉学期刊,1329所高校开展中文学历教育。通过对汉学家、汉学机构、汉学期刊,以及相关高校的调研发现,世界汉学发展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比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汉学与中国学已形成系统完善的研究体系,海外汉学研究主体的数量可观。与此同时,一些国家汉学发展还比较薄弱,比如局限于汉语教学方面,还未有专门研究汉学的机构,中文教育发展又普遍具有起步晚、底子薄、条件差的特点。
在未来“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汉学应成为重要的学术基础,汉学家应成为重要的参与主体。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在“一带一路”视域下着力从三个方面做好世界汉学研究和发展工作:
首先,要激活全球汉学家网络,系统构建起全球性的汉学家联络沟通机制。应结合“一带一路”发展实际,建立起完善的世界汉学与中国文艺、出版、影视、文博等行业产业间行之有效的沟通渠道,在汉学家资源积累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与各语种、各国别、各领域汉学家保持定期性和专业性交流与合作。实现全球汉学家的数据共享、信息相通和学术交往,加强汉学人才多方面、深层次的友好交流,助力汉学与中国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行稳致远。目前,北京语言大学已经建设完成的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和国别汉学家理事会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非常好的工作实绩。
其次,要在国际和国内为汉学家建立研究与工作基地,使他们获得稳定的工作环境和项目支撑,获得中国问题研究的学术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大多数都存在于历史系、哲学系、东方研究或者比较研究等学科领域,中文系或中国学研究的教席或研究岗位还十分有限。通过中外学术机构之间协作与合作共建汉学或中国研究中心,在国内外形成稳定的汉学家研究和工作基地,使汉学与中国学研究稳步进入海外的学术体系、学分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这对于切实提升以汉学为学术基础、汉学家为参与主体的国际传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北京语言大学在来自共建“一带一路”103个国家、67个语种的汉学家资源的基础上,以青岛为核心,建设完成了包括知识中心、翻译中心、研习中心、写作中心、会议中心在内的世界汉学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用”的良性循环,通过创建世界汉学“根服务器”,全力推进了我国以汉学家工作为核心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出高校地方联合的新型模式和国际文化传播的高端平台,成效显著。
第三,要建立起世界各国汉学家之间的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的交流模式,立足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不同国别及领域的汉学家之间,汉学家与汉学机构之间、汉学家与国内学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2023年7月3日,“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在京召开,会议主题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携手绘就现代化新图景”,多国政党政要、知名学者、文化名人、非政府组织代表和国内相关部门代表约400人参会。世界范围内汉学家之间的对话交流机制的建立,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包容性,加强汉学领域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引领文明发展的多边主义方向具有深远的意义。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2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