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上午8-12时,美国汉学家大会“中国政治与经济分论坛(二)”于世界汉学中心鸿蒙厅顺利举行。来自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西新英格兰大学、美国范德堡大学、美国大学国际服务学院、青岛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7位教授及硕士研究生进行发言分享。分论坛由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室主任文建主持,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高棣民(Thomas Gold)评议。
主旨演讲
发言人:John Osburg(庄思博)
题目:China’s Post-Mao Consumer Culture: Luxury, Nationalism, and New Class Formation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人类学副教授、系主任庄思博探讨了“后毛泽东时代”中国消费文化的演变,进而阐述了中国阶级形成过程、消费价值观等。2002年至2006年,庄思博在中国城市中对一群富有企业家进行了三年多的民族志实地考察,记录了企业家们的生活方式、焦虑和愿望的转变。他认为,奢饰品等消费品标志着社会地位,并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的指标。外国奢侈品作为全球地位的象征,而中国本土品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逐渐崛起。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和中国国内品牌的崛起,消费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在全球发展层次中的位置变化。
发言人:Timothy Webster(魏天熙)
题目:China’s Contribution to EastAsia’s World War II Redress Movement
西新英格兰大学教授魏天熙的演讲围绕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害者的法律赔偿问题,尤其是对日本及其企业的起诉。魏天熙表示,中国的“诉讼运动”始于198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耿谆的“花冈诉讼”推动了这场运动。通过跨国合作,这些诉讼逐渐引起了关注,并促使一些日本公司开始进行赔偿和道歉。尽管在少数情况下达成了和解,包括支付赔偿金、建造纪念碑、道歉等,但是大部分日本公司仍对承担法律责任持谨慎态度。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是促使日本公司改变态度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并吸引中国消费者,一些日本公司选择承担责任并道歉。这一趋势展现出中国在全球社会法律运动中的显著贡献和影响力。
发言人:Peter Lorge(龙沛)
题目:The Needham Question: China, Guns and Modernity
美国范德堡大学历史系亚洲研究副教授龙沛以李约瑟难题为切入点,从枪炮的发明、现代化、帝国主义的角度探讨中国近代落后西方的原因。西方历史学家常通过欧洲的视角来评判中国的历史,而忽视了中国自身的复杂性,同时认为其他文化对欧洲现代化没有贡献。龙沛则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李约瑟提出如此奇怪的问题并引起反响的原因。如果没有中国火药发明的基础,欧洲现代化可能就不会发生,或者会大不相同。龙沛总结道,中国在14世纪后的衰退不仅是因为政策的失误,还因为未能跟上欧洲在军事技术和科学上的创新。欧洲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一步扩大了这种差距,使得中国在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落后于西方。
发言人:Judith Shapiro(夏竹丽)
题目:As China Goes, So Goes the Planet: Global Impact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美国大学国际服务学院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项目主任、美国大学国际服务学院全球环境政治项目主席夏竹丽探讨了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重大挑战及其应对措施。她结合个人跨学科的背景,强调了环境治理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如治理、环境正义和资源开采等。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功,但这种成功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环境代价。尽管西方国家常常指责中国的污染问题,但实际上许多污染是由于西方将其生产外包到中国而造成的。在治理环境问题方面,她指出环境诉讼和环境参与的重要性。中国不同于西方的对抗模式,中国公民社会必须与政府合作以实现环境目标。她强调,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希望各方共同努力,以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发言人:崔国龙(青岛科技大学)
题目: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耦合互动
崔国龙从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这三点来阐述,强调新质生产力通过颠覆性和前沿技术推动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创造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包含高素质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科技驱动的生产方式,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升级。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现代转化,旨在应对传统生产力难以满足的现代需求和社会矛盾。在人才培育、科技创新、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新质生产力旨在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应对国际经济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
发言人:李啸天(中国农业大学)
题目:以农为媒:新世纪以来的中外农业交流史研究
李啸天首先介绍了中外农业交流学术史概貌,而后对史前中外农业交流研究、古代中外农业交流研究、近现代中外农业交流研究这三个知识簇进行研究和探讨。李啸天总结道,近现代中外农业交流研究热度攀升、进展迅速的现象充分说明研究平台与涉外资料渠道建设的重要性。李啸天呼吁“以农为媒”,在加强“文明互鉴”和“食物全球化”书写的同时,彰显农业交流对人类文明的塑造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与话语体系进一步贡献力量。
发言人:白海滨(青岛科技大学)
题目: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白海滨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源于三大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解决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和矛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开创了新境界。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反映了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同时,它聚焦实际问题,推动中国理论创新,探索出一条超越西方模式的创新发展道路。
评议人总结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高棣民(Thomas Gold)为分论坛进行了评议和总结。
高志凯副主任强调了中国学生和美国学者在研究方法和实地调查方面的显著差异。他指出,美国学者在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收集和分析,而中国学生的研究更多依赖于现成的资料和理论,缺乏独立的实地研究和与决策者的直接交流。这种差距需要引起中国学术界的重视,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深度。高志凯提到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生产力提升方面的决心,中国的决策不仅仅是领导个人的贡献,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需要更多地比较和分析各方政策和贡献,以提供更全面的学术研究。他呼吁学术界提升研究的实地性和独立性,避免仅凭现有资料进行浅层次的分析。
高棣民教授建议青年学者需注意到中国的个人主动性和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强调了在中国公民社会中,个人与国家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学生对政策的阐述未能充分考虑社会的反应。中国学生应更关注实际数据和实地研究,而不是仅仅依赖理论和政策陈述。他还提到全球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社交媒体和公众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在环境问题上与政府合作的重要性。他呼吁,中国和美国在合作中寻找共同点,解决分歧,实现共同发展。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2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