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7日至22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合作举办,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承办的“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4在青举办。作为“薪火永相传-大师说汉学”的专家主题讲坛,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薄国强(Roland Boer)为来自12个国家的15名“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带来了《从西方经典到中方经典:一个不知情的汉学家的思考》主题讲坛,研习中心负责人张潇尹担任主持。
薄国强(Roland Boer)教授从个人学术经历及背景入手,以自己的双语名字为例探讨了中西文化和历史背后的语言翻译问题,特别是在澳大利亚的语言环境中汉语的现状地位和发展前景。他指出,在澳大利亚人们使用的语言有429种,其中183种是土著语言。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除了英语以外,汉语是澳大利亚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从2006年到2021年,使用汉语的人口比例从16%增加到23%,如今汉语已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二语言。
薄国强(Roland Boer)教授以他即将出版的《我眼中的“两个结合”——外国人士的视角》新书为例,分享了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领域的心得。他认为,外国人完全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其关键在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文化和汉学研究。薄国强(Roland Boer)教授认为,国际社会对于研究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兴趣日益增长,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的独特贡献,他们希望学习和理解这一独特的思想体系。其次,这也源于中国文化自信的崛起和发展。薄国强(Roland Boer)教授指出,文化自信不仅仅体现在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上,也可以延伸到教育自信,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自信。
除了理论探讨,薄国强(Roland Boer)教授还为与会的博士生们分享了关于学术出版的宝贵经验。他详细介绍了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并从学术话语的结构、内容及写作风格进行了逐一解析,还强调了多读书、多思考,并在写作、修改和修订过程中不断完善论文的重要性。薄国强(Roland Boer)教授还提醒大家注意书目和引用的准确性,并建议在写作过程中保持对社会和政治背景的敏感性。此外,薄国强(Roland Boer)教授还分享了一些关于学术出版的实际经验和技巧,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和出版社,如何与编辑和同行合作,以及如何回应审稿人的建议和批评等等。
薄国强(Roland Boer)教授带来的《从西方经典到中方经典:一个不知情的汉学家的思考》主题讲坛在与会博士生们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与会的博士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于深入了解“新汉学计划”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充满了热情。他们提到,薄国强(Roland Boer)教授的学术见解和经验对于他们未来的研究和学术生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的来说,本次讲坛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成果,也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未来汉学研究的广阔前景和无限可能。
薄国强(Roland Boer),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兼职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客座教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和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判。1994年以来出版专著27本,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研究成果在国际学界具有广泛影响,被翻译成多国语言。2014年,著作《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五卷本)被授予多伊彻纪念奖(Deutscher Memorial Prize);2021年出版专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国人的指南》,得到广泛阅读和引用;最近的专著是《恩格斯:社会主义治理的基础》(2021)、《掌权的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治理的历史和理论》(2023)。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2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