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传承古丝路精神——访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家普塔克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传承着古丝绸之路精神,促进贸易与和平合作,倡导文化互鉴,丝绸之路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教授罗德里希·普塔克(Roderich Ptak)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2020-07-13
在批判性对话中彰显英美聊斋学的特色与价值——评《英美聊斋学研究》

海外汉学,狭义而言,指的是以古代中国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文学、哲学、历史、语言等开展的相关研究。就中国文学而言,早于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如罗明坚、利玛窦等便对《诗经》开展了译介;而后法国传教士陆续来华,又相继将小说和戏曲纳入了译介和研究的视野,如由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所译之《今古奇观》中的几则短篇、马若瑟译出的《赵氏孤儿》,此外还有威尔金森的《好逑传》(1761年英文,也称帕西本) 等,逐步引发了西方知识界的关注。

2020-07-13
专访《人民的名义》俄语译本译者亚历山大·皮卡维尔:了解译本背后的故事

周梅森的小说《人民的名义》俄语版即将在俄罗斯出版,译者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亚历山大·弗拉基米洛维奇·皮卡维尔。

2020-07-10
拉脱维亚汉学家贝德高—— “我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脱维亚汉学家、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拉方院长贝德高教授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传奇老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他热爱教学,育人无数,是拉脱维亚汉语教学事业的奠基者;他潜心钻研,编纂词典,是汉语拉脱维亚语工具书出版的开拓者;他善思善断,身体力行,是中拉建交的亲历者。他从事的每一份工作都与中国息息相关,正如他在《我的中国故事》一书中写道的:“我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2020-07-10
意大利撒丁岛汉学家芭芭拉·昂尼斯—— “见证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

昂尼斯出生在距撒丁岛首府卡利亚里40公里远的一座小城。她深爱家乡和故土,就职于卡利亚里大学政治与社会科学学院。“1993年,我第一次接触到汉语和中国文化。那时的撒丁岛还没开设汉语课程。我在法国巴黎系统学习汉语,一步步走近中国文化和历史,从此开始了我和中国的故事。”昂尼斯回忆说。

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