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美国青年学者艾恺在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时,听他的老师、史学大家费正清讲到梁漱溟,对梁产生浓厚兴趣,以致将梁漱溟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主题。此后,对于梁漱溟及中国文化的追踪研究,一直贯穿着艾恺的学术生涯。他用时7年多撰写《最后的儒家》,使之成为第一部关于梁漱溟的系统的传记,博得西方学术家的好评,并获美国“东方学奖”,成为梁漱溟研究领域的第一人。艾恺还与梁漱溟先生对话,对话内容被相继出版成《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们从何处来?》两部梁漱溟晚年口述著作。
这是一本“大家小书”,赵朴初居士虽笃信佛教,精研佛理数十载,但并未虚夸、强卖、美化佛教,而是以平实的语言,从文化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源流、基本教义和发展现状,耄耋老人,自问自答,只为普及常识、传播文化,心底慈悲与宽厚跃然纸上。愿我们能通过这本书,对佛学、对经典文化历史渊源有更多的了解。
为回馈网站海外会员前期对中国的声援与支持,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通过邮件向全球90多个国家,2000余名海外个人会员及200多家海外出版、影视机构赠送免费的防疫图书电子版,为国际战“疫”贡献中国力量。
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之际,全球疫情呈现进一步蔓延之势,中国出版界将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凝结成书,助力全球战疫。
Words have meaning but the trouble facing translators is that the same word can mean different things. Translation is not just about transporting one word into another language, it is about the essence, the context of the moment. American translator Jerim
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