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研人物|研修班成中外交流新纽带,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

2020-03-03

赵玉冰(以下简称赵):尼古拉斯先生,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沃苏勒亚洲国际电影节以及你承担的工作。


Nicolas:我是沃苏勒亚洲国际电影节的执行主席。因为这是一个小规模的电影节,所以我要负责它所有前期、后期工作。我们的正式雇员很少,但在电影节举行时,我们大概会请100位志愿者,来帮助我们工作。可以说,我们也是一个“由志愿者举办的电影节”。我们仅在必要时雇佣特殊职能的工作者,比如翻译和技术人员,而像邀请、接引以及嘉宾陪同等组织工作,都是由志愿者完成的。

沃苏勒电影节的创办主席是Therouanne夫妇,我辅助他们完成除了选片外的其余工作。选片是导演的工作,我基本是不参与的。但也有例外,面向5到18岁的青少年观众的影片由我来选的。


赵:那么什么样的影片才能被您的电影节选中,参加展映呢?

Nicolas:基本是艺术片。但是,如果我们发现了一部极好的商业片,可以破例允许它参展。


赵:那么您认为,中国影片在走进您的电影节时有什么阻碍呢?

Nicolas:首先,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种主观感受。我们影评委员会由四人组成——两位创办主席、选片导演和我,我们对影片的主观感受肯定是首位的。我们会从它的故事架构、摄影手法、演员对白、演员表演等方面进行评估。

其次,影片必须要有新意,否则很难吸引观众的目光。这里说的“新意”可以指影片的主题,也可以指拍摄手法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新意,我们都会考虑。比如很多电影的主题都是“婚姻”,但是他们是从不同角度入手,比如婚礼、离婚、丧子等。再就是,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或解决方法,这也都算新意。如果优秀的中国影片达到这一要求,就可以入围。


赵:您的电影节过去和中国有过合作吗?将来会开展怎样的合作?

Nicolas:我们目前和中国电影界没有开展长期的合作交流。但是之前有过短期的合作,比如1997年,我们与China Film France驻中国办公室有过一些合作。当时有7部中国电影的35mm胶片,其中包括陈凯歌、谢飞等导演的作品。这些胶片原先的版权租用者拖欠租金且不打算再付,这些重要的电影胶片将面临废弃。我们得到这个消息后,付了这些胶片最后一期租金,并把它们送到了China Film France。

我们电影节的创办主席Therouanne女士,是西安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之一,这也是一种合作形式。这说明我们的电影节渐渐为更多中国电影人所知晓。

现在,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对我们的电影节很感兴趣,他们打算派记者来采访电影节的活动,这有助于让更多讲法语的华人了解到我们。如果这一意向真的能达成的话,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途径。


赵:您之前提到进入您电影节的中国电影都会加入法文字幕,那么,您能谈谈字幕翻译的情况吗?

Nicolas:在法国,一般情况下,看配音电影的大多是普通民众,而看字幕翻译电影的大多是社会精英阶层。当然这样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只是一个大概情况。在我们的电影节上展映的亚洲电影都是原声加字幕翻译这种形式的。


赵:那么能请您谈谈中国电影在法国的现状吗?

Nicolas:我可以以我的电影节为例说说这件事。从1995年电影节创办开始,我们已经给法国民众播放了超过400部中国电影。其中,很多中国电影和中国导演获得了我们电影节设置的奖项。例如在2008年,一部中国电影获得了我电影节最高奖项(Golden Cyclo);2014年,另一部中国电影赢得了我电影节又一奖项(public prize)。


赵:好的,那么最后一个问题,请您谈谈参加此次研修班的感受好吗?

Nicolas:首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能与更多国际上的同行交流,共同讨论推进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途径。我觉得这个研修班是史无前例的,从没有哪个活动能把各国电影人汇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交流,这对我来讲非常难得。其次,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活动看到中国在电影方面做出的努力,这也是很好的一点。



责任编辑:王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