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两国是近邻,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由于中国是东方大国,历史悠久,文化先进,因此,相对而言,中国文化对泰国文化产生的影响较多。而泰国文化主要是对泰国华侨华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较多的影响。华侨华人是中泰文化交流的积极参与者和桥梁。泰国华侨大多来自粤、闽一带,尤以潮州人居多。因此,中国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及其对泰国文化的影响,由于粤闽籍华侨的参与,也必然会带有明显的粤闽,尤其是潮州的地方色彩。近代以来,随着泰国对华侨实行同化政策的进程,在中泰文化交流上,华裔泰人(华人)的参与日益增多。下面分类介绍中泰文化交流以及华侨华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1.文学。中国文学对泰国文学的影响有过3个高潮时期。第1时期是曼谷王朝拉玛一世(Rama Ⅰ,1782-1809年在位)至拉玛七世(Rama Ⅶ,1925-1935年在位)时期,即泰国文坛所称的“《三国》时期”。据泰国历史学家丹隆亲王(Damrong Rajanubhab,1862-1943)证实:拉玛一世曾下达御令,把中国的两部历史小说《西汉通俗演义》和《三国演义》译成泰文。之后,据丹隆亲王统计,至1925年,由国王或亲王御令译成泰文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有32部,拉玛七世时期,由各报社、杂志社翻译的中国古代小说还不算在内。这些小说的翻译是通过华侨口述,泰国作家记录、整理,润色、取舍,和有一定泰文水平的华侨共同译成的。如《三国演义》,译成泰文后称《三国》(Sam Ko),在泰国社会广为流传。它一直被泰国教育部选作中学语文的范本,历来被泰国文坛推崇为翻译作品的典范、散文作品的佳作。《三国》问世后,泰国作家或华侨作家纷纷模仿经泰国作家在文体上改造过的《三国》,逐渐形成在泰国文学发展史上空前的一种散文文体——《三国》文体。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流行推动泰国历史小说和“模拟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诞生;影响泰国古典名著《帕阿派玛尼》(Phra Apae Mani)的创作和40-60年代以及70年代泰国作家、华人作家的作品创作。第2时期为“鲁迅时期”(1952-1957)。1952年,鲁迅的《阿Q正传》被泰国华侨译成泰文出版,轰动泰国,短期内被抢购一空。1956年再版又告售罄。同时,鲁迅的其他作品和中国其他作家如茅盾、赵树理等人的作品也相继翻译出版。这时期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泰国作家的思想影响上,如对泰国作家集·普密萨(Jid Pummitsa)的影响等。第3时期为“金庸、古龙时期”(1957-1975)。1957年,华人詹隆·劈萨那卡(Jam Rong Pisanaka)翻译香港武侠小说家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泰译名为《玉龙(Mang Kon Yok)》,出版后一跃成为畅销书。之后,古龙、金庸的作品不断被译成泰文出版,在泰国掀起阅读中国武侠小说的热潮。这热潮一直保持到80年代初。中国武侠小说的流传推动泰国武侠小说的诞生。1975年中泰建交后,泰国华侨华人对中国文学的翻译面更广,在作家方面有巴金、老舍、郭沫若、杨沫等人的作品;在体裁方面有古代诗词等,如李白、杜甫、毛泽东等的诗词作品。近年来,泰国华人作家梦莉名震中泰。由于她在泰国创作出版不少优秀的华文散文作品,1991-1993年,她的作品在中国5次获奖,如散文集《在月光下砌座小塔》获天津《散文》月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优秀奖等。
2.艺术。建筑:曼谷王朝拉玛三世(Rama Ⅲ,1824-1851年在位)喜爱中国艺术,在位期间曾盖建和维修曼谷的佛寺达60座。其中具有明显中国建筑特征的佛寺有15座,如拉差欧洛寺(Raja Orod)等。其余佛寺也掺合中国建筑艺术。建于拉玛一世时期(1782-1809)的曼谷大王宫,也有一处是中国庭园建筑。1889年,由华人耗资1000万铢,在大城府(Ayutthaya)挽巴因(Bang Pain)行宫中盖建一座具有中国潮汕地区特色的两层宫殿——天明殿,献给曼谷王朝拉玛五世(Rama V,1868-1910年在位)。殿内古色古香的装饰全是中国式的,如雕有龙凤花纹的木制家具,清代瓷器、中国书画、诗词对联等。还有泰国曼谷唐人街及各地,由华侨建设的中国式住宅、店铺等建筑。其中以曼谷黉利家族宅院较为典型。宅院建于1881年,采用中国庭园式建筑。宅内各厅、堂、房、室等主次分明。宅院围墙上绘有中国戏剧人物和各种动物画。绘画:拉玛三世时期,春武里府(Chon Buri)孟景(Muang)雅茵他拉姆寺(Yain Taramu)佛殿内和曼谷素旺那拉叻差瓦叻维亨寺(Suwanna Ramrajia won Vihan)佛殿内的佛本生故事壁画上的山石、树木、马的画法是华侨画匠按中国画技法绘画的。曼谷大王宫中有几扇画有《三国演义》故事画的屏风等,同样出自华侨画匠之手。1949年,华人画家林耀在曼谷开办国画教学班。1975年以来,林氏在泰国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人陈洪振、詹美珠夫妇常在自己开设的曼谷湄南(Chao Phraya)大酒店内举办他俩用巨资收购的百余幅中国当代名画家李可染、李苦禅等人的作品画展;出资68万美元,于1990年出版《中国当代美术家系列画传》(全套15集),并免费赠送泰国各大学及泰国当政要人或名人等;出资邀请中国以吴冠中为首的18位画家代表团赴泰举办画展。1994年,由曼谷兰甘亨(Ramkhamhaeng)大学主办。华人画家庄礼文主持的“东方美展”在该大学举办,展品全是泰中韩三国书画家作品,而且绝大部分是中国的毛笔书画,其中包括庄等多位泰国华人画家的作品。雕塑:曼谷王朝拉玛三世时期盖建和维修的众多佛寺中,装饰着很多中国雕塑或中国式的雕塑,大多被装饰在曼谷各佛寺和大王宫中的大门、三角墙上、庭园内、屋脊上等。这些雕塑品都由该时期的华侨用船从中国运来或华侨工匠雕塑的。以曼谷黎明寺(Wat Arun)佛堂长廊上的石雕像为例,计有4座佛塔中的八仙雕像32尊,112尊戏曲人物雕像,144尊石狮像,16尊艺人塑像,共304尊。曼谷玉佛寺中有一道用彩色瓷片镶嵌而成的梅、菊、牡丹和飞鸟图案的宝墙。歌舞剧、戏剧: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流传,影响泰国作家、华人作家取材《三国》等某些故事情节改编成舞剧演出,如《周瑜决策取荆州》、《玄德智激孙夫人》、《兀术攻打潞安州》等。改编成歌剧演出的,如《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王司徒巧使连环计》等。随着中国移民泰国人数的剧增,18世纪末,中国潮州戏、海南戏已在泰国华人聚居区流行。20世纪初期,潮剧(潮州戏)发展到鼎盛时期。他们除了在华人聚居区天天演出外,还去泰国各地演出;除了在华人节假日演出外,在谢神、还愿、食斋时也表演。潮剧不但受华侨喜爱,泰国的王亲国戚也爱看,并自立剧团排练演出。进入80年代后,潮剧开始用泰语说唱。当今潮剧的演员已不全是华侨华人,还有泰人、泰国东北部的佬人。潮剧已移植为泰剧的一种。中国的木偶戏在吞武里王朝时期已有表演。当中国戏剧传入泰国后,中国潮州、福建、海南的木偶戏在泰国也广泛地流传开来,并对泰国木偶戏的发展产生影响。音乐:中国民族乐器中的扬琴、二胡、京胡是由华人带入泰国的,后被泰国人民所接受,经过改造,现已成为泰国的民族乐器。悦耳动听的中国乐曲、歌曲在泰国大城王朝时期已有流传,如歌曲《阿宝》,被泰人称为“金兰淘”的乐曲。由于中国戏剧的流传,戏剧中的乐曲、唱曲受到泰国音乐家的喜爱。他们也创作中国曲调的泰国歌曲或根据中国歌曲的曲调改编成泰国乐曲,如拉玛四世时期(1851-1868)泰国音乐家乃迷创作的歌曲《行军曲》、《金兰淘曲》等。拉玛五世时期,不少中国曲调的泰国歌曲深受泰人的喜爱,并被灌制成唱片。60年代后,泰国曾一度出现用中国曲调创作泰国现代歌曲的年代,有的歌曲在1984年还被重新灌制成唱片,如《爱,要有决心》等。
3.宗教信仰。在佛教信仰上,泰人信奉小乘佛教;华人信仰大乘佛教。但泰国古代也曾流行过大乘佛教。近代,随着越南人、华人大量移民泰国后,在泰国出现大乘佛寺。第一座华人大乘佛寺是中国广东高僧续行和尚于拉玛五世时期在曼谷石龙军路(Charoen Krung Rd.)建立的龙莲寺。现曼谷有4座华人大乘佛寺,外府有5座。众多大乘佛寺的出现,对泰国的佛教信仰有一定的影响,如泰人中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增多;有的泰人佛寺的佛殿中供奉华人普遍信奉的杨枝观音,并举行观音三法会等。祭祀祖先是泰国华侨保持的一种信仰。拉玛四世(Rama Ⅳ,1851-1868年在位)对当时华侨设牌位祭祀祖先的活动十分赞赏,于是他在曼谷王宫中为早逝的副王设立牌位祭祀。之后,王室又在大城挽巴因行宫天明殿内设立拉玛四世和拉玛五世及其王后的灵牌,还在中国式灵牌正面用华文书写其名。每到中国农历除夕举行祭拜仪式。相面这类信仰也被华侨带入泰国,当今,泰国公园、集市上常能见到相面的小摊子,有的泰文报刊也介绍相面知识。
4.民俗。春节是泰国华侨重要的节日。届时,华侨照例举行各种节日活动。据记载,拉玛三世曾在大王宫举行“王家春节斋僧仪式”。当今泰国的节假日有两个系统,泰人可任意选择休假。其中银行系统的节假中有春节。届时,银行和大部分商店停业休假,不少泰人与华人共度春节。泰国普吉(Phuket)岛,每年农历九月,当地华侨要举行九皇斋节,亦称素食节。善男信女要连续9天吃斋,还举行抬神游行,各种祭拜仪式。由于普吉华侨众多,使一些当地泰人也吃斋、祭拜。随着泰人中观音信仰的流传,信仰观音的泰人与华人一样有不吃牛肉的习惯和九皇斋期间吃素食的习惯。泰国华人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影响泰人,届时,食品店还有适合泰人口味的榴梿月饼出售。
5.语言。现代泰国语言中,有很多汉语借词。这些汉语借词大致可分为:称呼和人称代词,如“王”、“公(祖父)”、“爹”、“嫂”、“姐”、“你”、“我”等;经济词汇,如“(商)行”、“(股)份”、“字号”、“破产”等;饮食词汇,如“豆腐”、“水饺”、“粥”、“米粉”、“油条”、“包子”等;瓜果词汇,如“桃”、“栗子”、“荔枝”、“梨”等;蔬菜词汇,如“韭菜”、“芹菜”、“冬菜”等;风俗词汇,如“功德”、“吃斋”、“风水”等;信仰词汇,如“观音”、“道(教)”、“仙”等;用具词汇,如“墨”、“桌”、“柜”、“筐”等;动物词汇,如“马”、“麒麟”等。还有些形容词、数量词等。由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和中国武侠小说流传深广,影响大,其中一些词句被泰人广泛应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中的词句如“忠”、“军师”、“火冒三丈”、“有眼不识泰山”、“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似关公”、“勇如薛仁贵”等;中国武侠小说中的词句如“不敢当”、“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小的不敢不从”等。上述汉语借词,不仅丰富泰语词汇,还反映文化影响。
6.饮食。华人的美味菜肴、高超的烹调技术享誉世界。当他们移民泰国后,必然会对泰国饮食产生影响。泰国的华人饮食店到处可见,中国各地的名菜风味应有尽有,如潮州菜、粤菜、川菜、浙杭菜等。有些华人的菜馆、饭店还很注意文化氛围,馆内外,装饰中国式的花纹图案、宫灯、字画高挂、缓宛动听的中国古典音乐,女招待姹紫嫣红的旗袍等,无不使顾客在品尝美味佳肴之际,领略中国的文化,如曼谷华人开设的海天楼,还是泰国王亲国戚宴请或光顾的地方。上述第5节出现的饮食、蔬菜、瓜果类的汉语借词,说明泰国原先没有这些食物,它是由华侨带入,推广而成为泰国食品的。实际上,饮食方面花样品种远不止上述这些汉语借词。以中国糕饼为例,据统计,100年前,叫得上名的糕饼就有22种。最后,餐具根据中国宋代古籍《诸蕃志》记载泰国当时“饮食为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这是说泰人吃饭没有碗、筷,用手抓饭吃。直到近代,由于华侨的影响才使众多泰人使用碗筷。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2
2024-12-11